上架時(shí)間:2020-06-11 瀏覽次數:213
古建磚瓦關(guān)於中國(guó)古建築營造法式類名詞解析
1.須彌座:由佛座演變而來,指上下皆有梟混的臺基,形體與裝飾比較複雜,一般用於高級(jí)建築。
2.疊澀:古建中利用磚、石層層向外出挑的做法,多用於塔身、臺基、出桅等。
3.圭角:清式須彌座的最下層部分,整個高度分51份,圭角高度為10份.
4.踏跺:呈階級(jí)形的踏步,高寬比一般為1:2,特殊情況下可1:1。
5.垂帶石:在踏跺兩旁並隨踏跺的方向傾斜而下的副子,其尺寸同階條石,與明間兩側簷柱中線(xiàn)對(duì)齊。
6.象眼:位於臺階兩側的三角形部分,在宋、元時(shí)砌成逐層內(nèi)凹的形式,明代以後則用平砌。
7.如意踏步:不用垂帶石只用踏跺的做法,一般用於住宅或園林。形式自由,有的將踏面自下而上逐層縮小,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規(guī)則形狀。
8.礓嚓:以磚石露稜側砌的斜坡道,可以防滑,一般用於室外。
9.慢道:長(zhǎng)坡道。《營》規(guī)定:城門(mén)慢道高與長(zhǎng)之比為1:5,廳堂慢道為1:4。
10.攆道/御路:坡度較平緩的一種慢道,用以行車,常與踏跺組合在一起。後主要起裝飾作用,在其上雕刻雲龍水浪。
11.闌杆/勾闌:即欄杆,由望柱、尋杖、闌版構成。一層闌版為“單勾闌”,二層為“重臺勾闌”。
12.望柱:在欄杆中位於闌版盡端,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,上多有柱頭雕刻。
13.尋杖:在欄杆中的長(zhǎng)條形扶手。宋以前多為為通長(zhǎng),僅轉角處或結束處立望柱;後被望柱分為若干段,位於位於望柱之間。
14.闌版:在欄杆中位於望柱之間,起裝飾作用的面板,多有雕刻。一層闌版為“單勾闌”,二層為“重臺勾闌”。
15.尋杖絞角造:宋以前多為為通長(zhǎng),僅轉角處或結束處立望柱,尋杖在轉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,稱為尋杖絞角造。
16.尋杖合角造:宋以前多為為通長(zhǎng),僅轉角處或結束處立望柱。尋杖在轉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,稱為尋杖合角造。
17.抱鼓石:於石欄結束處,阻住欄杆不使它掉下來。另為優(yōu)美形象,作為欄杆盡端處理,多刻去紋。
18.坐檻:園林建築中的石欄杆,形體低而寬,沿橋側或月臺邊布置,可兼作坐凳。
19.鵝頸椅/飛來椅/美人靠/吳王靠:園林建築中常在廳、軒、亭、閣的臨水方面設(shè)置木製曲欄的座椅,除起欄杆、休息作用外,還能增加建築外觀(guān)上的變化。
20.檻牆:外簷牆中窗子下面的牆,牆高一般3/10簷柱高。
21.大木作:古建築物中主要木構結構部分的總稱,主要包括柱、梁、枋、檁等。同時(shí)又是木建築比例尺度和形體外觀(guān)的重要決定因素。清式大木做分大木大式。大木小式兩類。
22.開間/面闊=通面闊:我國(guó)木構建築正面相鄰兩簷柱間的水平距離稱為“開間”,各開間寬度的總和稱為“通面闊”,漢(hàn)代以後多為廳數。
23.明間/當心間:建築各各開間的名稱因柆置的不同而異,正中一間稱為明間,宋稱當心間。
24.次間:建築各各開間的名稱因柆置的不同而異,位於明間兩側的稱次間。
25.梢間:建築各各開間的名稱因柆置的不同而異,位於次間向外兩側的稱梢間。
26.盡間:建築各各開間的名稱因柆置的不同而異,位於最外側的稱為盡間。
27.檁/槫/桁:位於鬥栱以上,椽以下,平行於建築正面的一種屋頂構件,長(zhǎng)度與建築總開間相等,截面多為圓形。宋稱槫,清稱桁或檁。
28.椽:位於槫以上,瓦以下的屋頂主要構件,按部位不同可分為腦椽,花架椽等。平面上與桁、檀互相垂直,交錯接頭釘牢於桁、檀上,承受望板或望磚和上面瓦的荷重
29.步:屋架上的檁與檁之間中心線(xiàn)間的水平距離,清代稱為“步”。
30.進(jìn)深/通時(shí)深:各步距離總和或側面各開間寬度的總和稱為“通進(jìn)深”,即前後簷信間的水平距離。有時(shí)則用建築側面間數或以屋架上的椽數來表示“通進(jìn)深”的,這時(shí)簡(jiǎn)稱為“進(jìn)深”。
31.梭柱:在柱上端1/3處收小。使柱頂與鬥底相合,柱肩梭成圓弧形,此種做法在宋《營》中稱為梭柱。
32.卷殺:建築中栱、梁、柱等構件端部作弧形,形成柔美而有彈性的外觀(guān),此種做法宋《營》中稱為卷殺。
33.生起:建築的簷柱由當心間向二端升高,簷口呈一緩和曲線(xiàn)。明間二柱不升,其餘則每出一間,升高2寸。此種做法宋《營》中稱為生起。
34.側腳:為了使建築有較好的穩(wěn)定性,宋代建築規(guī)定外桅柱在前、後桅均向內(nèi)傾斜柱高的10/1000,在兩山向內(nèi)傾斜8/1000,而角柱則向兩個方向都有傾斜。此種做法宋《營》中稱為側腳。
35.都柱:在秦、漢(hàn)宮室和崖墓中,有的在廳堂平面中央僅設(shè)一根柱子,漢(hàn)稱“都柱”。
36.金箱鬥底槽:殿閣內(nèi)部空間劃分方式之一,內(nèi)外兩圈柱將殿身空間劃分為內(nèi)外兩層空間,外層環(huán)包內(nèi)層。此種做法宋《營》中稱為金箱鬥底槽。如佛光寺大殿。
37.單槽:古代殿閣內(nèi)部空間劃分方式之一,內(nèi)柱將殿身空間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個空間。此種做法宋《營》中稱為單槽。如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。
38.雙槽:古代代殿閣內(nèi)部空間劃分方式之一,兩列內(nèi)柱將殿身空間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個空間。此種做法宋《營》中稱為雙槽。如大明宮含元殿、北京故宮太和殿。
39.分心槽:古代殿閣內(nèi)部空間劃分方式之一,一列中柱將殿身空間劃分為大小相等的兩個空間。此種做法宋《營》中稱為分心槽。如天津薊縣獨樂寺山門(mén)(遼)。
40.移柱造:宋、遼、金、元建築中常將若干內(nèi)柱移位,稱移柱造,如華嚴寺大雄寶殿。
41.減柱造:宋、遼、金、元建築中常將若干內(nèi)柱減去,稱減柱造,如佛光寺文殊殿。
42.副階周匝:在建築主體以外另加一圈迴廊的做法,宋《營》中稱“副階周匝”,一般應(yīng)用於較隆重的建築,如聖母殿、釋迦塔。
43.額枋/闌額:柱上聯(lián)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,宋稱闌額、清稱額枋。
44.大額枋:柱上聯(lián)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,有時(shí)2根疊用,其中上面的清代稱大額枋。
45.小額枋/由額:柱上聯(lián)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,有時(shí)2 根疊用,其中下面的宋稱由額、清稱小額枋。
46.內(nèi)額:柱上聯(lián)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稱為闌額,而位於內(nèi)柱之間的闌額稱為內(nèi)額。
47.地栿:柱腳柱用於聯(lián)絡的水平構件。
48.霸王拳:明、清額枋在角柱出頭的一種做法,有利於改善柱上部的結構與構造狀況。多做成連續(xù)半圓形曲線(xiàn)的裝飾圖案。
49.平板枋/普拍枋:平置於額枋(闌額)之上,用以拉接柱和承託鬥栱的長(zhǎng)條形木構件,清稱平板枋、宋稱普拍枋。
50.雀替/綽幕枋:置於梁枋下與柱相交處的短木,可以縮短梁枋的淨跨距離,清稱雀替、宋稱綽幕枋。
51.花牙子:雀替的一種,但已為純裝飾構件,用在柱間的掛落下。
52.騎馬雀替:雀替的一種。在建築盡間,若開間較窄,則自兩側柱挑出的雀替聯(lián)成一體的做法。
53.鬥栱:我國(guó)古建築特有結構構件,由方形的鬥、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組成。在結構上起承重、挑簷的作用,並具有裝飾作用和建築等級(jí)標誌。
54.鋪作:狹義說是指鬥栱;廣義上說指鬥栱所在的結構層。最簡(jiǎn)單的鋪作有由四部分組成:方形鬥、矩形栱(昂)、耍頭、襯方頭。
55.柱頭鋪作/柱頭科:鬥栱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明稱,位在柱頭上的宋稱柱頭鋪作、清稱柱頭科。
56.補間鋪作/平身科:鬥栱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明稱,位在柱間上的宋稱補間鋪作、清稱平身科。
57.轉角鋪作/角科:鬥栱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明稱,位在角柱頭上的宋稱轉角鋪作、清稱轉角科。
58.朵:宋代鬥栱計(jì)量方法,一朵即一組鬥栱,即最簡(jiǎn)單的四鋪作。
59.攢:清代鬥栱計(jì)量方法,一朵即一組鬥栱。
60.升:清營造法式中構件名稱,在栱與翹相交處、栱與栱上下兩層之間,位於栱的兩端的鬥形的立方塊叫做升。因其位置不同而名稱各異,如三才升、槽升子。
61.櫨鬥/坐鬥/大鬥:位於一組鬥栱最下的方形木構件,宋稱櫨鬥、清稱坐鬥、大鬥。
62.交互鬥/十八鬥:在鬥栱中,位於挑出的華栱(翹)或昂頭上的的方形木構件,宋稱交互鬥、清稱十八鬥。
63.齊心鬥:鬥拱中用於栱心,即鋪作中線(xiàn)上的鬥。《營》中稱為鬥栱。
64.散鬥:稱代稱法,山字形的栱兩端所支託的小鬥。
65.槽升子:在清代鬥栱中,位於坐鬥正上方橫栱二端上的方形木構件,叫槽升子,相當於宋代的散鬥。
66.三才升:在清代鬥栱中,位於裡跳與外跳橫栱二端上的方形木構件,叫三才升,相光於宋代的散鬥。
67.華栱/翹頭:鬥栱中垂直於正脊的向外挑出的栱,宋稱華栱,清稱翹頭。
68.泥道栱/正心瓜栱:鬥栱中櫨鬥之上與闌額平行的栱,宋稱泥道栱,清稱正心瓜栱。
69.瓜子栱/瓜栱:鬥栱中華栱或昂之上且與之垂直的栱,宋稱瓜子栱,清稱瓜瓜栱。
70.令栱/廂栱:鬥栱中位於裡外跳上層跳頭之上,上承橑簷枋,屋內(nèi)槫下亦用令栱。宋稱令栱,清稱廂拱。
71.慢栱/萬栱:鬥栱中位於瓜子栱和泥道栱之上,並與之平行的栱,實(shí)際上是栱上之栱。宋稱慢栱,清稱萬栱。
72.柱頭枋/正心枋:在柱疛中線(xiàn)或泥道栱系列上面的枋,宋稱柱頭枋,清稱正心枋。
73.羅漢(hàn)枋/拽枋:位於鋪作跳頭上方的素枋。宋稱羅漢(hàn)枋,清稱拽枋。
74.平棋枋/無(wú)花枋:承擱平棋的木枋。宋稱平棋枋,清稱無(wú)花枋。
75.撩簷枋/挑簷枋:令看見之上承出簷椽的枋子,宋稱撩簷枋,清稱挑簷枋。
76.鬥口:坐鬥正面的槽口,清代衡量建築尺度的標準,按建築等級(jí)分為十一等。
77.材:高寬比為15:10的矩形斷面尺寸,宋代衡量建築尺度的標準,按建築等級(jí)分為八等。
78.栔:高寬比為6:4的矩形斷面尺寸,宋代建築單位。
79.足材:單材加栔謂之足材,高21分,宋代建築單位。
80.計(jì)心造:在鬥栱的挑頭上有與之相垂直的鬥栱或枋的做法,在宋《營》中稱計(jì)心造。
81.偷心造:在鬥栱的挑頭上沒有與之相垂直的鬥栱或枋的做法,在宋《營》中稱偷心造。
82.昂:鬥栱中斜軒的構件,起槓桿作用。又上昂、下昂之分。
83.上昂:昂分上下兩種,上昂用於室內(nèi)支承天花或用於平坐下,因昂首向上而得名。
84.下昂:昂分上下兩種,下昂用於外簷承託挑簷,因昂尖向下而得名。
85.批竹昂:宋代昂的一種,自鬥外斜殺至尖者,其昂面平直而得名。
86.琴面昂:宋代昂的一種,昂面豎向稍凹,橫向稍凸,形成一緩和曲線(xiàn)而得名。
87.踩=三踩:清營造法式中翹、昂的長(zhǎng)短,以支出的遠近而定,每支出一層,在裡面和外面各加一排栱,叫踩。正心一踩,裡外各出一踩都稱為三踩。
88. 出抄:宋代《營造法式》中,把鬥栱中的華栱出挑稱為出抄。出一跳華栱稱為“一抄”,出二跳華栱稱為“雙抄”。
89.舉架:清代建築大屋頂的構架做法,其舉高通過(guò)步架求得。從最下一架起,先用比較緩和的坡度,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。
90. 舉折:宋代建築確定屋面曲度的一種方法,以利於屋面排水和簷下採光。舉是屋架的高度,常按建築進(jìn)深與屋面材料而定。折是計(jì)算屋架舉高時(shí),由於各槫(檁)升高的幅度不一致,求得屋面橫斷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線(xiàn),而是若干折線(xiàn)組成。
91.推山:廡殿建築處理屋頂的一種特殊手法,宋《營造法式》中已有規(guī)定,但在清才成為定規(guī)。具體做法為:正脊向兩端推出,四條垂脊由45°直線(xiàn)變為柔和曲線(xiàn),並使屋頂正面和山面的坡度與步架距離都不一致。
92.收山:歇山頂兩側山花自山面簷柱中線(xiàn)向內(nèi)收進(jìn)的做法,其目的是為了使屋頂不過(guò)於龐大,但引起結構上的變化(增加順梁扒梁和踩步金梁)。
93.月梁/虹梁:露明架中長(zhǎng)為四根椽子水平投影那麼長(zhǎng)的梁,為取得柔美的效果,將梁的兩端加工成下彎的曲線(xiàn)。漢(hàn)稱虹梁、宋稱月梁。
94.耍頭/螞蚱頭:鬥栱襯方頭下所用出跳木料,宋稱耍頭、清稱螞蚱頭。
95.麻葉頭:翹、昂後尾的一種雕飾,作分瓣的曲線(xiàn)形。
96.出際/屋廢:檁頭伸到山牆以外的那一段,其長(zhǎng)度依屋椽數而定。
97.襻間:宋式大木構件,是槫下附加的聯(lián)繫構件,或每間都用,或隔間採用。其兩端往往插柱或駝峰上,將相鄰兩片梁拉緊。
98.腦椽=花架椽=簷椽=飛簷椽/飛子:椽在不同部位的不同名稱。
99.簷柱=金柱/老簷柱=中柱=山柱=角柱:柱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名稱。
100.瓜柱/侏儒柱/蜀柱:兩層梁架之間或梁檁之間的短柱,其高度超過(guò)直徑,叫做瓜柱。宋時(shí)瓜柱叫侏儒柱或蜀柱,明以後稱瓜柱、童柱
101.駝峰:形如駱駝之背,一般在徹上明造梁架中配合鬥栱承載梁栿。有全駝峰和半駝峰之別。
102.叉手:宋代建築中位於脊槫兩側的斜杆,用以固持脊槫,其形狀猶如侍者叉手而立,故得名。
103.託腳:宋代建築中位於槫兩側起固定作用的斜杆,其中位於位於脊槫兩側的稱叉手,其餘稱託腳。
104.替木:中國(guó)古代建築中起拉接作用的輔助構件,常用於對(duì)接的檁子、枋子之下,有防止檁、枋拔榫的作用。
105.叉柱造:宋代多層木建築柱的交接方法之一,上層柱的柱腳落在下層柱頂的櫨鬥中心的做法。
106.纏柱造:宋代多層木建築柱的交接方法之一,上層柱立在下層柱後的梁上,但在角部需要增加鈄梁,另外每面還要各增加一組附角鬥。
107.版築:“又誰找到這個跟我說一聲,謝謝 ”
108.無(wú)梁殿/無(wú)量殿:於公元十五世紀出現(xiàn)的全部採用磚券結構的建築,例如明代江蘇南京靈谷寺大殿。
109.榫卯:中國(guó)古代建築中利用構件的凹凸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的做法,具有形體構造的“關(guān)節(jié)”作用。我國(guó)已知最早採用榫卯技術(shù)構築木結構房屋的實(shí)例是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村建築遺址。
110.四阿頂/廡殿/五脊殿:古建築中最高級(jí)的屋頂樣式,由四坡組成,從而出現(xiàn)正脊和四條戧脊,故也五脊殿,宋又稱為四阿頂。特別隆重的建築也可用重簷。例如: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為單簷廡殿頂,北京故宮太和殿為重簷廡殿頂。
111.歇山/九脊殿:古建築中等級(jí)僅次於廡殿的屋頂樣式,由兩坡頂加周圍廊形成,從而出現(xiàn)正脊、四條戧脊、四條垂脊,故也九脊殿。也有重簷形式。例如: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為單簷歇山頂,北京故宮保和殿為重簷歇山頂。
112.正脊:屋頂前後兩坡相交處的主要屋脊。
113.垂脊:屋頂上與正脊垂直,順著屋坡的屋脊。
114.戧脊:廡殿或歇山頂,正面及側面屋頂斜坡相交處的屋脊。
115.博脊:一面斜坡屋頂與建築物垂直之部分相交處的屋脊。
116.抱廈/龜頭屋:突出於主體房屋前的小屋,宋稱龜頭屋,清稱抱廈。如宋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。
117.博風板:懸山和歇山屋頂,桁都是沿著屋頂的斜坡伸出山牆之外,為了保護(hù)這些桁頭而釘在它上面的木板,稱博風板。
118.懸魚:歇山或懸山屋頂山面的裝飾構件,用木板雕成,安於博風板的正中。早期多為魚形,後有各種變形。
119.懸山:中國(guó)古代屋頂形式的一種,屋頂向兩側挑出超過(guò)山牆。
120.挑山/出山:古建築中屋簷兩端懸伸在山牆以外稱為挑山,又稱出山。
121.硬山:中國(guó)古代屋頂形式的一種,山牆向上略高出屋頂。
122.鬥尖/攢尖:中國(guó)古代屋頂形式的一種,中心以一高起的點(diǎn)向建築發(fā)散斜置的屋頂。如祈年殿的圓攢尖。
123.寶頂:位於攢尖頂頂部的圓形裝飾,多為金色。
124.盝頂:中國(guó)古代屋頂形式的一種,中間為平頂,但在四角向四傾斜。
125.發(fā)戧/起翹:古建築中屋角向上翹起的作法,南方有水戧發(fā)戧和嫩戧發(fā)戧兩種作法。
126.水戧發(fā)戧:南方建築屋角起翹的做法之一,特點(diǎn)是簷口平直,基本不起翹,僅戧脊在近屋角處向上反翹。唐宋起翹已成定規(guī),以後更是如此。
127.嫩戧發(fā)戧:南方建築屋角起翹的做法之一,特點(diǎn)是屋簷在屋角處顯著升起,簷口至屋角處有很大起翹。唐宋起翹已成定規(guī),以後更是如此。
128.筒瓦:橫斷面成半圓形的瓦。
129.瓦當/勾頭:古建築屋頂筒瓦每隴最下有以圓盤為頭的瓦。
130.滴水:古建築屋頂隴溝最下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的板瓦稱為滴水。
131.排山勾滴:硬山懸山或歇山,博風槫上之勾頭與滴水。
132.板瓦:橫斷面小於半圓形的弧形瓦。
133.琉璃瓦:用“白土”製作瓦坯,表面澆刷琉璃釉的瓦。
134.鴟尾=鴟吻=正吻/獸吻/大吻:漢(hàn)到隋稱鴟尾,唐到明稱鴟吻,明以後稱正吻或大吻。
135.劍把:正吻上的雕飾。
136.小木作:宋代對(duì)室內(nèi)裝修的稱法。
137.版門(mén):門(mén)扇全用厚木板實(shí)拼而成的門(mén)。
138.槅扇門(mén)/格子門(mén):宋代永恆上通用的門(mén),因上部有木格子,可糊紙供採光。
139.烏頭門(mén):宋《營》中門(mén)的一種類型,也稱烏頭大門(mén)、表褐、閥閱、褐燙、綽楔,俗稱欞星門(mén)。其形式為:在兩立柱之中橫一枋,柱端安瓦,柱出頭染成黑色,枋上書(shū)名。柱間裝門(mén)扇,古代有以旌表的建築。
140.罩:多用於室內(nèi),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幾何圖案或纏交的動植物,神話(huà)故事等,在室內(nèi)起著隔斷空間和裝飾的作用。
141.落地罩:古建築內(nèi)簷裝修木雕花罩的一種。凡從地上一直到梁(或枋)的花罩都可稱為落地罩。
142.直欞窗:一種用直欞木條豎向排列的窗。
143.檻窗:檻牆上的窗,由格子門(mén)演變來的。
144.支摘窗:屬外簷裝修中窗的一種,既可以支撐,又可以取下的窗。
145.橫披:當建築比較高大時(shí),可在門(mén)窗上另設(shè)中檻,檻上再設(shè)橫披。
146.漏窗:應(yīng)用於住宅、園林中的亭、廊、圍牆等處。窗孔形狀有方、圓、六角、八角、扇面等多種形式,再以瓦、薄磚、木竹片和泥灰等幾何圖案或動植物形象的窗欞。
147.徹上露明造:沒有天花,完全暴露內(nèi)部梁架的做法。
148.天花:建築物內(nèi)上部,用木條交安為方格,上鋪板,以遮蔽梁以上的部分。
149.平棋/平棊:一種大格子的天花,格子中間板上飾有花紋。
150.平闇/平暗:一種小格子的天花。如佛光寺大殿和獨樂寺觀(guān)音閣。
151.藻井:是一種高級(jí)的天花,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,如帝王御座之上或神佛像座之上,形式有方、矩形、八角、圓形、鬥四、鬥八等。
152.卷棚:中國(guó)古代屋頂形式的一種,沒有正脊,而是以一弧形連接前後兩面屋頂。
153.箍頭:梁頭彩畫兩端部分。
154.藻頭:彩畫箍頭與枋心間的部分。
155.七朱八白:在簷額、闌額的側面,將額中心1/5-1/7的寬度,依額的長(zhǎng)度勻分為8格,每格畫一長(zhǎng)方形的白塊,格之間用朱隔開,這樣就有7條朱色,8塊白色,稱七朱八白。
156.披麻捉灰:清代繪製彩畫的方法,用油灰,麻絲與麻布層層包裹,由最少的一麻三灰到三麻二布七灰,共10餘種。在建築構件外形成一個厚殼。
157.五彩遍裝:宋《營》中建築彩畫制度之一。採畫中最華麗的一種,用於等級(jí)最高的建築物上。其特點(diǎn)是把建築的木構件從頭到腳都用彩繪的圖案花紋來裝飾,以達(dá)到五彩繽紛、華麗高貴的效果。
158.採步金:明清歇山建築中,用以隨手歇山部分結構的梁,是歇山大木中的關(guān)鍵構件。它的位置是在挑尖順梁上,與順梁成正交,高同每二層梁,兩端做假桁頭,與下金桁相交,放在交金墩上。採步金的外邊還刻有一排椽窩,以承受兩山的椽子。
159.相輪:傘狀穹頂或亭,有時(shí)作為佛塔頂端的塔剎。
160.十三天:構成佛塔頂相輪的層狀結構。
161.寶瓶:宋式轉角鋪作鬥栱或清式角科斗栱由昂之上,承託若角梁的瓶形木塊。
162.寶蓋:“大致知道是什麼東西,但好像有不同解釋,誰要是有確定的跟我說下,謝謝”
163.剎:佛塔頂上所立的柱及相輪,寶蓋等附屬物,統(tǒng)稱為剎。
164.扶脊木:清式建築脊桁之上並與之平行的六角形木,叫扶脊木。在它前面和後面朝下的斜面上,做成一排澗,以承腦椽的上端。
165.角背:瓜柱兩端的森構件,以固定瓜柱。
166.回水:下簷伸出較上簷減少之尺度。
167. 溜金鬥拱:多用於宮殿,廟宇,外跳與一般平身科相同,內(nèi)跳用斜上菊花頭,六分頭搭在金主內(nèi)額上,與外跳構件不發(fā)生聯(lián)繫,完全不起結構作用。
168.墀頭:山牆的側面,在連簷與撥簷磚間嵌放一塊雕刻花紋或人物的戧簷磚叫墀頭。
169.倚柱:壁柱雖然保持著柱子的形式,但它實(shí)際上只是牆的一部分,並不獨立承受重量,而主要起裝飾或劃分牆面的作用。
170.槏柱:窗旁的柱或用於分隔板壁、牆面的柱,屬小木作,不承重。宋式名稱。
上一篇:中國(guó)古建築劃分室內(nèi)外空間的特色部件
下一篇:青磚青瓦尺寸都多大